引言

当进入第四次产业革命后,人们已经不自觉生活在碎片化的网络时代中了。有些人惶恐了,有些人欣喜了,而伴随着大众喜怒哀乐的,还有媒体。

传统的大众传媒,经历了报纸、广播、电视,PC、移动终端,时代与时代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而时间也变得越来越短。

置身和依赖于传媒生存的这些企业,究竟该走向何方?

九零后的这一代人,看起来是在互联网下长大的,但其实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我们经历了也正在经历着工业4.0,互联网的大变革。

这个问题会让我感到恐惧和彷徨。在思考当下传媒变革的时候,还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你在哪里,你会干什么,你需要干什么?

抛开个人,这几个问题也可以是各大报刊和电视媒体需要自问的核心问题。

新浪依靠体育新闻兴起了,网易腾讯也兴起了。微博前几年曾成为资讯传递最快的平台,现在微信成为各家自媒体翱翔的天空。而报业呢?传统的日报、都市报慢慢地变得黯淡无光,好像已经距离我们这个时代很遥远,所幸的是还有出生在60、70年代的那代人仍然对它们不离不弃。

但是,若只是这样,时间终究会流逝,那一代人的逝去也便意味着报业的死亡?

他们不知道,而我们其实更加不知道,但是感受到危机,总得要做些什么吧?

于是,新媒体、全媒体被光鲜地搬上了他们的变革舞台,雷声很大地开始叫嚣着进行。

从距离最近的汕头日报社、到享誉海外的南方报业,无不搭建了自己的数字媒体、报社网站,甚至是微博和微信号。先不讨论其中的质量良莠问题,关乎生计的问题似乎根本没有得到解决,更没有可预见的光明的未来。

 

互联网出现后,PC**时代

1995年到2010年,基于PC端的互联网时代在迅速的发展,这一时期,几乎所有大型互联网公司都在打造自家的门户网站,用百科式网站主页的方式去引导人们使用它,而依托门户主页背后的力量就是各家的信息资讯网页。新浪和腾讯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就以新浪体育新闻为例,突破了报纸时效性不强的弱点,实时传递球赛资讯成为了当时互联网最令人称赞的功能,后来又建立完善BBS论坛功能,使得在线讨论讯息成为了可能,打破了传统媒介只是单纯信息输入的局限。

这一时代的互联网媒介功能,大致可以列成:互联网=门户+资讯+信息交流。

或许是因为这是一种新兴的媒介,所以许多规则都没有被制定和规范。互联网资讯网站的早期,本质上是一种新闻挖掘和转载工具,几乎所有的资讯源头都是报纸。所以,作为媒介巨头的报社,对这一新生的兄弟表现出极度的宽容和呵护。很多报社免费为网站提供资讯,也没有想到与之竞争。在他们眼里,互联网是一群年轻人的天地,再怎么红火便利,也不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于是,他们安逸的活着,偶尔做出一些与新媒体做一些互动,表示自己跟上了时代。

 

移动终端的崛起

有一天,iPhone来了,iPad来了,Android也来了。智能手机如病毒般在几年内传遍了中国,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几乎见不到功能机了。伴随着智能机而来的,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各类App的成长。

早前,移动互联网只是WAP,一个活在独立于万维网的局域网,但当智能机来临后,打通了互联网间的鸿沟,PC的地位已经慢慢被下降,移动终端慢慢成为广大民众(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5年发布的第35次调查报告,手机网民达到5.57亿,占整体网民85.8%)互联网世界的入口。

这一改变,顺延着网络媒介先前的道路——挖掘和转载纸质媒介新闻,但同时也发挥着其巨大的创造性——载体的多样化和原创讯息的出现。(限于篇幅原创讯息部分暂不讨论)

PC时代的互联网入口几乎可以约等于浏览器+QQ,而到了移动互联网,入口已经变成了热门APP和微信。移动终端相较PC,讯息传递和发布的功能被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知乎、Zaker,分分钟都传递着吸引眼球的各类信息,还支持自定义订阅内容。人们开始放弃订阅和阅读报纸,也悄悄远离了一些新闻类节目,网民数量直线上升。巨大的市场占有率开始令传统媒介感受到了威胁,也纷纷加入了新媒体行列。

大部分互联网企业的营生之道是流量,用流量吸引目标客户、用流量发展电子商务,进行着各类B2C、C2C活动,而作为纸媒以及电视媒体,其方式几乎都是广告投放,利用发行量和收视率赢得广告主的青睐。

其实两者的核心是相同的,都是所谓的流量,但显然,互联网有着更加广阔的天空。网络媒体可以依赖广告,也能够抛弃广告,走向消费者,换句话讲,资讯吸引来的,可能不仅仅是读者,更是一个消费者。

就拿爱范儿为例,旗下的玩物志用新奇科技资讯吸引读者,反过来通过贩卖类似物品获利。也许,从新闻专业主义看来,需要保持客观与中立,不能向读者传递某种导向的观点,但在科技资讯媒体上,却做得理所应当。

若是一个真正的新闻专业主义媒体,估计会唾弃这种行为,但恰恰是因为企业所流的血液不同,新生的互联网科技资讯媒体没有对这种行为表现出任何的迟疑。

这才是传统媒体转型的最大问题——自认为自己才是正统,却不知道已经远离主流。

 

我在哪里,我会干什么,我需要干什么?

这个时代已经不是纸媒称霸的时代了。传统的媒体需要转型,首先需要认清自己的位置,这个是个O2O的时代,Online部分已经重要得不能轻易被忽略了,这也就意味着传统媒体需要抛弃自己的观念,用线上线下宏观的概念去分析这个市场,去思考生存的空间。

线下,是传统媒体的优势,融合是未来的方向。脱离了实际物质世界的互联网难以单独存在,而失去了虚拟互联网的媒介传播也会变得务必无助。传统媒体有着内容优势,也牢牢握住着实际世界的传媒渠道,却抛不下老大的心理,不肯去学习去迎接信息时代的来临。

实际上,媒介的传播可以分成两部分,内容和介质。内容是根本,所有的讯息都需要实实在在的内容才能真正传播和具有传播的能力;而介质是手段,是令内容发挥其影响力的决定性因素。

在当下,无论是内容还是介质,都发生着巨大的转变。这个时代不缺人才,也不缺写手,内容的产生者数之不清,所谓新闻学院出身的人才,也未必比起别人多了许多理性和写作技巧。那么传统媒体能够做什么呢?

人们始终对老牌媒体有着某种信任,某某日报和晚报在人看起来就比百度新闻靠谱得多,也严肃得多。这,便是优势。群众还需要内容,还需要真正说真话,客观说话,理性说话的文章,纸媒能够依靠日积月累的客户群和类品牌效应迅速聚拢流量,重振纸媒。而要达到这种效果,纸媒始终逃不过走上互联网。技术虽不是根本,互联网也不是根本,但却不得不做。互联网不再是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新生产物,而是一个整体,就如纸张成为记录讯息的载体一般,生活包括了它。

反观下美国传媒发展便会发现,成功的转型例子,无不拥抱了互联网。

金融时报,采用了付费墙(hardpaywall)对用户进行划分,发展出了一种真正内容为王,服务至上的网站新闻。这种模式的转变,本质上是抓住了用户对其品牌的信任和对专业内容的要求,而形式上,则利用了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便利条件,乘着这东风,飞了起来。

而以博客汇出身的赫芬顿邮报,则利用了名人评论吸引流量,通过广告商和活动赞助盈利。这种模式和传统纸媒完全不同,借助了互联网自由言论和领袖意见的优势、低成本投入快速拓展。

当然,成功的转型去不了运气,但当中还是有值得去学习的内容。两个例子中对互联网的理解都是平台,是一个传递讯息的平台。金融时报的方式是偏向传统的较保守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新闻专业主义;而赫芬顿邮报则用上了互联网投放广告的常规方式,但其创新之处在于意见领袖的公众影响力,意见领袖想要发出声音,而公众希望听取声音,博客汇对于双方都有好处存在,而且,用公众影响力作为信息的交换也降低了稿费等金钱支出。

 

结语

成功与否,很多时候还是那个词汇——创新。纸媒自己需要意识问题,需要认清自己的位置,互联网还是一个未成熟的世界,拥有机遇和挑战,前方的路虽然不明朗,但却充满无限可能。唯有抱着改变媒体的梦想和冲劲,认识它,创造它,才能走出一条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