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together

“最近过的怎么样,社团那边怎么样了?”

她站在草丛旁问着我,眼睛望着前方灰蓝色的天。

“还好啦,也没有多大的改变,还是那么忙……”

话说到一半,远处走来手牵手的一对情侣,亲昵地靠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们两个默默地看着,看着他们一步一步走近,很久,很久。看着他们渐渐走进的身影,我想起了许多事情。一直以来,我们都是相当好的朋友,我们曾经一起漫步在沙滩上行走,一起在孤灯下闲聊,一起在冬夜里暗颤着吃火锅,一起在炎热的夏日里在冷气底下吃雪糕……我们的关系一直都是那么好,也曾经传出几次绯闻,但是我们始终没有走在一起。可能,在我心里,她只能是一个很好很特殊的朋友。有时候,我也会揣摩她的心思,为什么她会这么关心我,难道她对我有意思?我们之间真的只是纯粹的友谊吗?曾经,也想过在一起,但却不敢说出口,害怕一旦迈出那一步,连朋友都做不成。毕竟,感情是一条不可逆函数,恋爱后,成功或失败,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状态。

其实,在异性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揣测这段感情,揣摩自己和对方的心思,揣摩彼此的关系。究竟她对我是不是有意思呢?是不是对我也有同样的感觉和期待呢?有没有什么特征可以表明她喜欢上我了呢?她需要多喜欢我才会表现出来她的爱恋呢?苦思冥想不到结果之后,于是,我们寄希望于科学,寄希望于心理学家。

通常我们认为心理学可以成功地帮我们预测和判断这些事情,但是,事实上,心理学并没有办法准确的预测任何一个个体的行为动机和目的。心理学是建立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是一门实验学科,需要大量的数据事实支撑,得出的结果大多也只能是整体的、宏观的。尽管我们不能准确预测每个人的情况,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可以让我们去分析和研究的。

为什么我们会做朋友

北卡罗来纳大学的Heidi M. Reeder 认为可以将人对人的吸引力分为几个方面:

主观吸引力:纯粹意义上的“性吸引力”,觉得对方很性感,有想做点儿什么冲动,但并不打算开始一段严肃的关系。1/3的参与者承认对异性好友有此“邪念”,通常是在友情初期比较强烈。由于对方没有同样的感觉,或者担心这样做会破坏这段友谊,他们没有贸然付诸行动。

客观吸引力:超过一半的参与者觉得他们的异性好友很有魅力,只不过不是自己的菜。

友伴吸引力:觉得这个人值得交朋友,这是形成友情的最基本要素。几乎所有参与者都觉得异性好友有此种吸引力。

浪漫吸引力:不只想做朋友,期待和对方有进一步发展。在瑞德的研究中,14%的参与者想从朋友身份升级为恋人。另外,约40%承认自己曾经心动过。

只有当某个人对你来说具有主观吸引力和浪漫吸引力的时候,你才会爱上她;而当她对你仅仅只有客观吸引力或友伴吸引力的时候,你就不会对她产生感觉,你们只是普通的朋友。当然,你对她的感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你们的相处而默默地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可能有一天,她的某一个微笑或某一个摆头发的姿势会突然让你砰然心动,会让你爱上她,爱上一个一开始你认为只想做朋友的人。

红粉知己,我们是恋人吗

但是,我们身边不乏存在着一种人,她能够和我聊些情感状况等敏感话题,和我的联系也非常频繁。有的时候我甚至会和她倾诉我与伴侣间的不愉快、和她分享私密的快乐时光。难道她仅仅因为客观吸引力或友伴吸引力而长期保持与我的联系,任劳任怨、随叫随到?难道一直以来她就没有想过和我在一起?我们之间真的很暧昧,有很多小秘密,彼此也挺依赖对方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Guerrero, L.K. 和A.M. Chavez 指出,形成红粉知己至少有以下四种模型,互有好感、我方渴望、对方渴望、柏拉图式友情。

然而,在已知的四种模型中,男生和女生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在我方渴望中,女生会倾向于和男生倾诉感情问题,而男生则对心爱的女生绝口不提。在对方渴望中,当女生察觉到对方的意图并且意识到自己并不像和对方发展的的时候,会逐渐疏远彼此的关系;而男生对于不想在一起的女生,却不会刻意减少联络和疏远彼此的关系,仍然保持现有的交往模式。而在柏拉图式友情模式中,女生会更倾向于向对方倾述心声。

根据以上分析,你的红粉知己是哪种呢?你们会不会变成恋人呢?

当然,人际交往是双向的,当一方的行为举止发生变化时,往往会引起另外一方的改变,因此,以上四种模型中男女行为的变化也是非常频繁的。正是由于人的行为的思想的复杂和多变,使得原本就很暧昧的关系变得更加不可琢磨。

界限在哪

即使人的善变和狡猾使得原本暧昧模糊的异性关系变得更为模糊,但心理学家并不会因此而死心。他们仍然努力尝试找出原本就友情和爱情的界限,即使可能界限本来就不存在。

人类学家爱德华发现,只有非常亲密的对象才能够进入我们的最小亲密距离之中,从皮肤接触到五十公分左右。在这种距离内,我们可以接触,牵手,拥抱,接吻,甚至是从事性行为。然而这也仅仅能说明我们的关系是否亲密,行为是否暧昧,并不能说明我们的心是否在一起,彼此是否相爱。毕竟,有些时候,作为从小一起生活的我,会对你有特殊的关照,偶尔也会为你撑撑伞,但是,这并不是因为我爱你呀。

于是,心理学家又提出了另一条标准,期待。

美国德州大学的罗伯特·富尔曼做过一项研究,他将人对他人的需求区分为情感亲密、社会陪伴和正向呈现。结果表明,人们对于伴侣的各项需求总要高于同性和异性朋友。我们希望伴侣能够理解我们,给我们带来幸福,时刻想着我们。而对于异性密友,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想要找个人倾诉自己的感情,寻求一点点安慰,并不会对他(或她)有什么特殊要求,不会要他(或她)想着自己,更不会时刻要求他(或她)想着我们。换句话说,倘若你对某个异性朋友在行为或思想上有了期待,希望他(或她)能够经常给你打电话,经常关心你,相处的时候看着你,关注着你……,可能就是你爱上了他(或她)。

毫无疑问,期待来源于感觉,期待的产生就是我对你感觉发生了变化,我爱上了你。也就是说,友情和爱情的界限,期待,追根到底,还是感觉。从相识,相恋,到分开,人与人之间的感觉都在变化。关系的变化一般意味着感觉的变化,而感觉的变化也会影响两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换句话讲,是友情还是爱情,其实是感觉使然。

但是,不幸的是,人不是理性的动物,有得时候我们都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爱上她,甚至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所爱的她是真实的她还是在我自己眼中的她,她的吸引力是纯粹建立在我的主观想象和记忆中还是现实存在。我们很难区分自己爱的,究竟是对方、对方在自己眼中的模样、还是自己在对方眼中的模样。

更不幸的是,感觉的变化是可能是缓慢的、也可能是一瞬间的。我们捉摸不到自己感觉变化的时刻,更无法轻易得知对方感觉的变化。往往在我们认为她不想和我交男朋友的时候,她已经在等待着我;而当我意识到这种感觉的时候,她已经牵着别人的手在漫步沙滩了;直到那一刻,你才知道一直都是你迟钝的神经的错。

所幸的是,感觉还是有一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衡量的。

虽然感觉的变化是很难捉摸的,但是可以察觉的是彼此间行为话语是否发生变化。透过这种变化,我们可以意识到我们间的亲密感是否改变了。当你和他之间心理的距离变短,一段时间内的联络频率突然变高,意识里总是想到他,想到他的时候心里就会涌起激动和热情,让自己很享受,欲罢不能的时候,可能你就爱上了他。当然这种美妙的感觉并不能长久地维持下去,一段时间后,两个人的联系变得稳定之后,这种每天都期待和对方说话,期待见到对方,想到对方时候产生的奇妙感觉也会慢慢消失殆尽。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一见钟情,两人感情迅速升温,但不久后又老死不相往来。用微分的方式来说,就是单位时间内亲密感的增减,决定了我们爱的轨迹。亲密感的增加,不可能像指数函数那样永远的增加下去,总有趋于缓和的时候,同理,我们的爱也不可能永远依靠亲密感的持续增加进行下去。所以,心理学家鲁斯布尔特又提出了维持彼此关系的关键——承诺[7]。在彼此的交往中,我们通过约会、电话等渠道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同时,也通过日常的相处了解对方的为人和他对我们的付出奉献有多少,我在对方心里的有多重。在相处中,我们渐渐把自己寄托在对方身上,依赖对方,不断从对方那里获取安全感和幸福感,在行为和话语中有意无意向对方许下承诺,“我会给你惊喜”,“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我记得你说这是你最爱的”,“不要再离开我”。正是通过这些琐碎的言语,慢慢地强化我们的感情,同时不断实现的诺言也让我们的信任感增强,对彼此的依赖更深,投入的感情越来越多。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身体的距离决定我们是否是朋友,内心的感觉区分我们是否只是朋友。”

“看什么啦?盯着人家看,羡慕他们呀?”

她打破沉默,将我拉回了现实。

“没呀,突然想起了一些事情,时间过得好快,很多事情都好久好久了……”

“笨蛋,整天不知道再想些什么,难怪没有人和你在一起”她奸诈地笑着。

“……”此时的我无言以对。因为我弄不清你的感觉,更弄不清自己的感觉。但是,有的时候,有些人,一个暧昧不明的角色,才是最好的结局。许多年后,或许你会发现,心中有一个位置,安放着这么一个人,他既不是恋人,也不是朋友,但是与他的关系,超过朋友,甚至某些方面超过了恋人。我们可以彼此信任,彼此畅聊,没有恋人间不能告诉的禁忌,也没有情人间零距离的亲密,但彼此为彼此的生命增添或浓或淡的色彩,历久弥新,永不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