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

意识流小说一般都没有完整的故事和严密的逻辑,《墙上的斑点》亦是如此。全篇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也没有人物间的戏剧冲突。而这,可能对没有怎么接触过意识流小说的我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但是,我认为,正是这种随着意识、思维跳动的写作方式,为文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另类的感知世界和心灵的窗口。

例如小说一开头:“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为了要确定是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么。”这一句没有铺垫,也似乎没有任何深层含义的话语,却隐含了作者对世界的认识。作者用看到什么来反推是哪一天来表示自己感知世界的方法,即在外界对“我”的刺激下,“我”发挥主观性,才对外界有了所谓的感觉,并且这种感觉是人内在的并不一定表露出来。

全文,便是建立在“我”对外界的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叙事的。 “我”回忆了“我” 看到炉子里火红的木炭,在此回忆基础,想到了塔楼的旗帜,有想到了骑士。而这些,都是建立在那个墙上的斑点。

通过斑点这一个外界的实物,勾起“我”的一段又一段思绪,在一段又一段没有逻辑联系的回忆中,不断的深化“我”的思考深度,不断地揭露出“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重构,“在某种光线下面看……它竟像是凸在墙上的,让‘我’想到了古冢,英国人的忧伤度……‘我’设想斑点是钉子头想起了现代生活,想像没有权威没有等级观念的世界。”

可以说,“斑点”这一客观事物构成了文本的中心环节,也是小说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媒介。从一个对斑点的想象到另一个斑点的可能,将各种具象火炭,旗帜,骑士岩壁,从毫无关系到相互比较,并借此将潜意识中对世界阳光面和阴暗面的认识,红黑颜色的冲突表现出来。

摈弃传统,用“我”思“我”想的第一人称手法,直接打破逻辑的要求,以思维为线索,通过人与外界具象的相互影响,冷暖色调的对比(各种具象的颜色冲突),深入探索 “我与外界”的关系。这,便是《墙上的斑点》,不可否认,这是一部不易读懂的小说,但是,不可置疑,它是一本贴近内心,我与世界生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