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妒忌心理
这些年来,到底自己有没有好好念书?为了所谓的荣耀和名誉,自己又付出了多少?
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自己放了多少心在学习上,又为了其他的奖项和荣誉花费了多少时间?
高中时,每次优秀三好学生评奖,总会热切希望最后能评到的那个人是自己;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的时候,心里时常会涌出一种超越他的想法;看着别人站在领奖台上,心里总不是那么愉悦的。
无论是学习,还是社团还是其他,心中暗暗总会和其他人对比,看到比自己强的人,都会默默地想要超过他,也默默地产生着嫉妒心理。
究竟,这是怎样一种心态?
书本的教育都告诉我们不能够嫉妒他人,在别人获得成功的时候,要由衷的祝福。可是事实呢?心里面的想法只有自己清楚。事实上,在别人成功的时候,我们真的能够表现出由衷的敬佩吗?
扪心自问,真实的情况是我们表面上祝福着其他人,而内心却未必没有羡慕嫉妒恨的想法。看到别人各种荣耀的时候,心里会想着如果是自己该多好。
曾经,我拷问过自己。
一开始,我也认为这可能是个个人问题。在自我剖析中,会发现,这是自己的欲望造成的。似乎这一切都可以归因到自身,是自身性格原因造成的。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来看,人的性格可以划分成三个成分,分别是本我、自我、超我。1 人类思维和行为的主宰是意识。人会依据享乐原则,在三种“我”的互动过程中,决定思维和行为过程。2
换句话讲,由于自身意识中存在着攀比与妒忌的心理,从而造成了思维上和行动上有着对荣誉、成绩和地位的追求。而这种攀比的嫉妒的心理,可能来源于我们的潜意识,我们的本我,最原始的本能形成了我们这种竞争的心态,企图超越他人战胜他人的欲望。
但是,若是根据这种理论,似乎没有能够很好地的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理。如果说这是潜意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原始本能,但似乎也有一部分人并没有这种想法。当然,有些人认为,这是生物体个体差异性造成的。我们的本我并非是一致的,有一些存在这种超越他人、妒忌他人的欲望也是合情合理的。
在接触心理学的过程中,另外一派,马斯洛的人文主义也引起了我的注意。根据马斯洛提出的人文主义,人的行为会趋向于实现自我价值。2 在马斯洛的性格结构中,只有一个部分,那就是自我。这个自我是个人集合了对自己的本性、独有的特性以及常有的行为反应后所持有的个人信念。在马斯洛看来,自我的主观性很强,同时自我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需求。分析其需求金字塔,我们可以把这种战胜他人、妒忌他人归类到自尊需求。个体有自尊心,希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接纳和赏识,想要令他人信服和称赞的成就。在这种动机下,个体便会有自尊心理,学会了规范和提高自我,再往极端一点,便会与他人对比,希望获得别人没有的成就,超越其他人。
实际上,我认为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的源泉是社会大背景下对人的塑造。(当然,我们无法排除个人在接受教育时所产生的理解偏差,但假设此时的例子是排除其他因素的,即处在同样的地域和生活条件下,教育的内容和实质几乎是一致的。)有人提出,你所成为的你不是你自己所想要成为的你,而是别人塑造的你。这句话完全忽视了人在自我意识上的主观性,但也点出“我”个体主观性的问题。所谓个人的主观性,没有任何的实质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便是你自己思考产生的,产生的机制不明确,就很难分析得出这种意识一定是由自己所产生的。
看起来似乎是我们对自己有着绝对的掌控权,我的思维是自由而不受禁锢的,但我认为,社会信息对个体的输入实际上便是外界对个体的干预,左右了个体的思维。无论是弗洛伊德的超我,还是马斯洛的自我价值的实现需求,都需要建立在“我”已经是一个人的基础上,换句话说,若“我”没有受到教育,是一个原始人,或是一个由狼带大的浪人时,是否我具有超我?是否我能够追求自我价值?
或许,这启发我们需要重视对社会环境的研究。
社会环境和外界刺激对人的影响让我想起了华生的行为主义。虽然,行为主义主张的“一切都可以观测”这个观点在实际应用上并不能完全实现,但强调外界刺激以及个体反应之间的连结这点却值得我们细细思考。嫉妒与战胜他人的心理,也许就是在当下竞争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产生的。试想以下,小时候的我们,真的会去在意自己比别人长得高,比别人吃得多,比别人先会说话吗?个体的竞争很多都起源于小学,班级成绩的排名,优秀生和差等生的差别;小升初、中考、高考的群体划分,重大的考试的存在和外界通过成绩对学生的考评让我们渐渐地产生了竞争心态,而当个人的竞争力相当或稍弱时,嫉妒的心理便在心里产生了。长大后,恋爱、工作都成为了大家对比和竞争的主题。赢者在其中风光无限而看似生活美好,失败者则在墙角中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情,被人们遗忘。于是,自卑的心理也就慢慢占据了整个内心。自我价值和自我意识在此过程中就被慢慢改变,在“我”认为不受禁锢的心理中自我说服,自我修正,慢慢形成了独特的“我”,慢慢对世界有了自己的认识。
总结来说,我认为,妒忌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个人欲望与性格使然,但深究下去,所谓的欲望和性格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环境所造成,也就是说妒忌实质上是由社会环境所诱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