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礼是少男少女到达一定年龄时举行的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汉族传统,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许嫁笄而字”。古时成人礼指冠礼和笄礼,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贵族男子满20岁时举办冠礼,即加冠,之后可以娶妻。加冠指男性被族群承认,表示其已成人。贵族女子则是在满15岁举办笄礼,及笄之后可以嫁人。

时代在前进,不少传统习俗和礼节在发展中逐渐被人们简化甚至忽视。而在地处东南偏远地区的潮汕,“出花园”这种独特的成人礼却依旧保存着,成为每个潮汕家庭的孩子成长中必经的一次仪式。然而,即使同为潮汕地区,各个市、区甚至村的具体礼节都有所不同。

一、“出花园”的起源

潮汕地区过去的成人加冠礼,地方志多无记载,只有清代嘉庆版《澄海县志》中简单记述:“冠礼,旧志不载。今俗男子甫离襁褓,即加帽。至年四、五岁养长,长为总角。将婚之前具冠,命赞礼者祝加其冠,咨亲长所职然。惟士夫家间一行之,民庶多略,女子将嫁而笄,则贵贱无异焉。”1

饶宗颐所撰的《潮州志》中《潮州风俗志》(分志)也有如下记述:“生子虑难育者,辙请禄神到家供奉。俟此子十六岁时(俗多十五虚岁),请道士以纸为园,设列花盆,令此子坐其中,道士扮花公花妈为之宣诵,既毕,遣出,焚园,谓之‘出花园’,乃罢禄神之祀”。2由此见,潮汕习俗中“出花园”仪式,是孩子成年的一种标志性礼节。

究其起源,“出花园”这一习俗并非粤东所独有,也无直接证据表明起源于潮汕本土。《南粤笔记》记载:“越人祈子,必于花王圣母,有祝辞云:‘白花男,红花女。’故婚夕亲戚皆往送花,盖取诗‘花如桃李’之义。”广东其他地区亦有关于“花”的各种传说和习俗。

另外,在福建莆田市湄洲岛,男孩子在15岁时也有“出花园”,习俗和潮州及澄海接近。该习俗也被列入莆田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于潮汕人大部分是宋明时期从福建莆田迁徙而来,有推测“出花园”这一习俗很可能来自莆田。

二、潮汕各地“出花园”仪式内容不一

在潮汕,小孩一到15虚岁,家庭就会在阴历七月初七乞巧节、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果品祭拜公婆神,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花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根据相关资料查找,结合汕头职业技术学院陈泽芳、杨映红所做的《潮汕“出花园”习俗调查》3,下文分别陈述潮汕三市潮州市、揭阳市、汕头市“出花园”仪式内容的异同。

(一)、潮州市

《潮州的习俗》记载:在出花园那一天,要办菜五碗,鸡(男孩准备鸡、女孩准备鸭)一只,蟹一碗,猪肝一碗,鲮箭鱼一碗,蛋一碗和香烛银纸食品等,安放在睡床里拜公婆。出花园的儿童,要穿一套蓝色的新衣裳和一双新的红木屐去拜公婆,拜后家里就办了许多食物,其中必定要特别做一样猪肝炒葱的菜(葱在潮汕话里谐音“聪”,表示吃了才聪明)。孩子坐在一张坐北朝南的桌子前吃,母亲在一旁念道:“阿奴(孩子)是坐北朝南,阿奴已经成人。”

在实地调查采访中发现,潮州孩子(以潮安县龙湖镇为例)出花园前要求神问卜,在神明明示后即可选择吉时。出花园的前一天,家门口要高挂红灯笼,上面写有“添丁增财”等吉祥语。出花园当日,用竹叶、榕树叶、仙草、石榴花、柑叶等鲜花叶调制成12样花水进行沐浴。沐浴后穿上新衣服和红木屐,潮州湘桥区的孩子则要穿上白肚兜,肚兜中放入2枚“顺治”铜钱、6个红包,红包中分别放有2个酵母、豆、芝麻等植物种子,寓意将来能茁壮成长。

之后开始祭拜“公婆神”,即使同在潮州,所用的祭品也略有不同,龙湖镇用纸钱、茶叶、红桃粿、发粿、24块猪肝、“三牲”(猪肉、鲮箭鱼、男公鸡女母鸭)、四点金(鸡头、鸡翅、鸡脚)等祭品;在湘桥区,则用纸钱、乌豆酒、桂圆、甜薯粉丸、红桃粿、发粿、柑橘、三牲(猪头、鲤鱼、男公鸡女母鸡)等凑成8件或12件祭品。

一样的是,在潮州市,出花园的小孩,在当天不能外出,不能调皮捣蛋,也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二)、揭阳市

在揭阳市,孩子“出花园”一样要穿新衣、拜“公婆神”。但对于新衣服的来由,部分地方也是有讲究的:揭东县曲溪港畔,新衣服须得是外婆家送来的;若是男孩子,还得送多一条皮带。该地习俗中比较特别的是,“出花园”的孩子和母亲要在头上别一支石榴花(石榴花在潮汕地区有辟邪保平安的意义)。

拜“公婆神”的祭品最基础的为“三牲”、粿品、水果以及香烛、纸钱,到具体区县根据习俗有增加或变动。在揭东县的下乡,除了上述祭品,还有素菜、咸鸭蛋(或者刚煮好的鲜鸭蛋)和12碗糯米丸,男孩子用鸡祭拜,女孩子用鸭。而在惠来县惠城,则用糯米丸、猪肝或豆干(谐音“官”,予以孩子以后能做官)和葱(葱是空心的,寓意孩子长大以后能够肚肠通畅,聪明伶俐),上供的祭品中还有一种用五色纸糊成的“婆衣”。

拜祭之后,揭东县曲溪港畔的孩子要喝一碗放在水缸上的由猪内脏和鸡蛋煮成的甜汤,意味着已经换掉肮脏的内脏,拥有成人的肚量。惠来县惠城与此相似,“出花园”的孩子站在水缸旁食用,甜丸和两个鸡蛋是必须吃的。在揭东县的下乡则要把拜神的其中两碗丸子吃掉,算是完成“出花园”的仪式。

设宴宴请亲朋好友也是揭阳市“出花园”一个特别之处,但在揭西县的棉湖和普宁的洪阳镇一带,只有男孩子才会宴请亲友。其中还有“围花园”这一礼节,即“出花园”的小孩和一群比他小的孩子围在一起吃东西,主角要坐主位。

相比于男孩子,惠来县惠城的女孩子在“出花园”前要进行“开脸”(挽面),表示已经改头换面。

(三)、汕头市

在汕头潮阳区铜盂镇、关埠镇和澄海区隆都镇,出花园当日,孩子都要用12种植物沐浴。除澄海隆都指定榕树枝、竹枝、石榴花枝、桃树枝、状元竹和仙草各一对之外,其余对12件沐浴植物并无做明确要求。

祭品方面,常规的“三牲”之外,澄海隆都要求粿品12件(8件、4件亦可)、12副“公婆衣”、12碗汤圆及香茶美酒祭拜公婆神,且男女都是用鸭供奉;潮阳铜盂镇则要求4碗甜汤丸、2碗甜软粿(糯米糍)、2碗米饭还有“公婆衣”等。在南澳县后宅镇宫前村,长寿面和红鸡蛋是必不可少的祭品。

拜祭完,中午吃饭时,澄海隆都镇的孩子也一样要坐主位,先动著吃饭,吃乌鱼、猪肝、天都敢、豆芽炒韭菜和鸭组成的“五碗头”。南澳后宅镇则要送糯米和红糖给亲友和邻居乡亲。

此外,“出花园”也有许多避忌。比如,澄海隆都的习俗中,“出花园”者不能和同龄人详见,更忌讳与同龄异性相见。在南澳县后宅镇宫前村,家中有15岁的孩子,若是遇上亲友过世,因“红白事不可相撞”,家长就不可参加吊唁或到场送葬;若死者是亲近的亲戚,“出花园”仪式则要取消。鮀浦街道的孩子在当日不能出门、不能见陌生人,尤其是不能见到乞丐。

三、“出花园”仪式日益简化

如今,“出花园”仪式仍普遍存在于潮汕各个地区,为了方便,整体上仪式有所简化,部分家庭已经没有“出花园”这一仪式,农村对仪式的保留相比于城市家庭完整一些。

“出花园”仪式过程繁琐且古老,在城市生活中开始被新情景淘汰并消逝,仪式简化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但长辈对孩子成长的期望与从前相比并无异。

传统习俗的演变也需紧跟时代的脚步,在保留优良的传统理念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做出改良,也算得上是创新传承。

参考文献:


  1. 1.李书吉.澄海县志[M].出版地、出版者不详,嘉庆二十年(1815).
  2. 2.饶宗颐.潮州志[M].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2005(重刊本).
  3. 3.陈泽芳,杨映红. 潮汕“出花园”习俗调查.(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7(2):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