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妒忌心理
这些年来,到底自己有没有好好念书?为了所谓的荣耀和名誉,自己又付出了多少?
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自己放了多少心在学习上,又为了其他的奖项和荣誉花费了多少时间?
这个时代,互联网与大数据、云计算被频繁地搬上台面,越来越多人熟悉并且开始着手应用这些词汇背后的科技。
这让我想起了前些天探索的谷歌图书(Google Books)以及旗下的Google Ngram Viewer。
我想,这可能是一个与我们学生群体非常相关的大数据项目。谷歌图书是当下收录海量书籍、报刊等文字讯息最大型的全球虚拟电子图书馆了。通过Google Scholar,我们可以捕捉到各类数据库公开信息及谷歌录入的电子图书,而Ngram Viewer更提供了查询特定词汇,在某个年份区间的频率。这个功能其实看似无用,但背后却蕴含着不少的玄机。
当进入第四次产业革命后,人们已经不自觉生活在碎片化的网络时代中了。有些人惶恐了,有些人欣喜了,而伴随着大众喜怒哀乐的,还有媒体。
传统的大众传媒,经历了报纸、广播、电视,PC、移动终端,时代与时代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而时间也变得越来越短。
置身和依赖于传媒生存的这些企业,究竟该走向何方?
九零后的这一代人,看起来是在互联网下长大的,但其实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我们经历了也正在经历着工业4.0,互联网的大变革。
这个问题会让我感到恐惧和彷徨。在思考当下传媒变革的时候,还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你在哪里,你会干什么,你需要干什么?
抛开个人,这几个问题也可以是各大报刊和电视媒体需要自问的核心问题。
新浪依靠体育新闻兴起了,网易腾讯也兴起了。微博前几年曾成为资讯传递最快的平台,现在微信成为各家自媒体翱翔的天空。而报业呢?传统的日报、都市报慢慢地变得黯淡无光,好像已经距离我们这个时代很遥远,所幸的是还有出生在60、70年代的那代人仍然对它们不离不弃。
但是,若只是这样,时间终究会流逝,那一代人的逝去也便意味着报业的死亡?
他们不知道,而我们其实更加不知道,但是感受到危机,总得要做些什么吧?
于是,新媒体、全媒体被光鲜地搬上了他们的变革舞台,雷声很大地开始叫嚣着进行。
从距离最近的汕头日报社、到享誉海外的南方报业,无不搭建了自己的数字媒体、报社网站,甚至是微博和微信号。先不讨论其中的质量良莠问题,关乎生计的问题似乎根本没有得到解决,更没有可预见的光明的未来。
意识流小说一般都没有完整的故事和严密的逻辑,《墙上的斑点》亦是如此。全篇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也没有人物间的戏剧冲突。而这,可能对没有怎么接触过意识流小说的我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但是,我认为,正是这种随着意识、思维跳动的写作方式,为文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另类的感知世界和心灵的窗口。
几乎所有上了小学的人都知道1+1=2(从数学的角度)。但是如果我问你,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或许你没法给出详细而具有说服力的答案。从你耳蜗感受到振动到将其转化为电信号,到了大脑皮层,到最后你说出了答案,中间的复杂程度远远不亚于当下最高级的计算机,而我们却对此毫无知晓。人类的意识就像一个科技黑箱,能对外界的各种信息进行处理,但过程却是保密的,很难窥探到其中的过程,就如同两个暧昧中的人,总是会思考他/她是不是爱着我,等着他/她的行为举动,却无法到达意识去一窥究竟。